張灣區情概況
十堰市張灣區人民政府網站 www.sollitex.com
2020-05-07 來源:區史志辦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 | 張灣區 | 政府駐地 | 張灣區公園路85號 |
面積 | 657平方公里 | 火車站 | 十堰站,花果(貨物)站 |
外文名稱 | Zhangwan District | 電話區號 | 0719 |
人口 | 41.5萬人 | 車牌代碼 | 鄂C |
方言 | 普通話-西南官話(鄂北片) | 郵政編碼 | 442000 |
行政區類別 | 正縣級,地級市轄區 | 地理位置 | 十堰市中部 |
所屬地區 | 湖北十堰 | 著名高校 |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|
著名景點 | 東風汽車工業旅游區、四方山生態公園、黃龍灘工業生態旅游區、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、龍泉寺、人民公園、大西溝生態旅游區、百龍潭、白馬山、黃龍生態農業示范園 | 區劃代碼 | 420303 |
下轄地區 | 2鄉2鎮4街道1開發區 | 區委書記 | 劉宇飛 |
機場 | 武當山機場 | 區長 | 周玲(女) |
2018年底,張灣區轄2鄉2鎮4個街道1個省管經濟開發區(十堰市西城經濟開發區),總人口41.5萬人。
行政區 | 人口 (萬人) | 面積 (平方公里) | 機關 駐地 | 社區 村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車城路街道 | 13.9 | 37 | 車城路13號 | 鏡潭、艷湖、康樂、張灣、東岳古臺、車城西路、公園、工藝新村、人民廣場、高家灣、巖嶺、謝家。 |
漢江路街道 | 8.7 | 90 | 河南路19號 | 六堰、七里、夏家店、羅家崗、東風、銀河、柳家河、茅坪、梁家溝、劉家、雙樓門、水堤溝、龍潭灣、八畝地、李家院、馬家溝、熊家灣、七里埡、桐樹溝、鳳凰溝。 |
紅衛街道 | 8.5 | 27 | 車西路19號 | 王灣、周家溝、燕溝、袁家溝、動力新村、界牌、牛場、爐子溝、曾家溝、石橋。 |
花果街道 | 5.5 | 83 | 花果路5號 | 二堰鋪、花果園、花園新村、頭堰、鑄一、安溝、岔河、花園、小嶺、大路、丁家、陳家、安溝、茶店、蔡家、桃子、花果、二堰溝。 |
柏林鎮 | 1.4 | 107 | 西城路129號 | 柏林、鮑花溝、小堰、太山溝、白馬山、陳坡、柏林。 |
黃龍鎮 | 2.1 | 125 | 西寧路31號 | 黃龍、大壩、斤坪、李家灣、黃龍灘、東灣、獅子溝、朱莊、堰石、舒家店、鮑家灣、青石溝、回龍轉、大溝、雙豐。 |
西溝鄉 | 0.5 | 113 | 相公村 | 相公、黃土、東溝、沙洲、過風、西溝、長坪塘、白石、岳竹。 |
方灘鄉 | 0.5 | 66 | 方灘村 | 方灘、喻家灣、轉頭溝、徐家灣、文武溝、王家山、沉潭河。 |
西城經濟開發區 | 0.4 | 9 | 西城路50號 | 西城路、草店、郭家。 |
2018年底,張灣區轄2鄉2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工業新區,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69個村民委員會,國土面積657平方公里,耕地1207.5公頃。年末常住人口41.5萬人,其中農業人口6.36萬人。全區完成生產總值559.05億元,同比增長7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2.88億元,同比增長3.3%;第二產業增加值374.62億元,同比增長2.7%;第三產業增加值181.55億元,同比增長17.2%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億元,同比增長12.3%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.9億元,同比增長19.8%;外貿出口1.7億美元,同比增長20%;利用外資8901萬美元,同比增長16%。
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.89億元,其中農業3.38億元,畜牧業7984萬元,漁業1682萬元。全區農作物播種3655公頃,其中小麥460公頃,玉米334公頃,水稻134公頃,油料350公頃,薯類134公頃,豆類67公頃。蔬菜播種2867公頃。果園582.8公頃。茶園472.5公頃,其中可采面積310.8公頃,茶葉產量30噸。全區農產品加工產值17億元,農產品“三品一標”產品32個,其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個、綠色食品2個、無公害產品28個?;窘ǔ蓞^有農業示范園、鄉鎮有農業示范場、村有科技示范戶三級農業科技示范體系。全區農業科技示范戶300戶,蔬菜設施栽培、測土配方施肥、畜禽水產健康養殖、果茶園養雞等農業實用技術得到推廣普及。城郊旅游、特色農業、地方文化融合發展,長河灣景區、方灘堵河綠道、櫻花溪谷廣場、花園村仿古一條街建成,白馬山、花果山、百龍潭、鮑花溝景點提檔升級,尚德七彩樂園啟動建設。新增特色農產品基地73公頃,蔬菜、茶葉、小水果、食用菌、中藥材五大主導農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。培育星級農家樂15戶、田園綜合體2個。圓滿承辦第七屆中國汽車造型設計大賽、2018北京文化創意大賽(十堰賽區)、“放飛夢想?立業張灣”青年創意創業大賽,成功舉辦十堰首屆農民豐收節、十堰汽車文化旅游節暨奇石盆景展、白馬山民俗文化節、漢江國標櫻桃文化節。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996.5萬人次,同比增長12.17%;旅游綜合收入139億元,同比增長34.62%。
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47.7億元,同比下降0.2%,其中東風公司板塊527.8億元,同比下降5.5%,地方企業219.9億元,同比增長15.3%。輕工業完成4.4億元,同比下降33.4%;重工業完成743.3億元,同比增長0.1%;汽車制造業完成633.9億元,同比下降0.6%;專用設備制造業、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分別增長27.2%、66.7%;通用設備制造業、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、金屬制品業、非金屬制品業同比分別下降0.3%、4.9%、6.8%、12.6%;農產品加工業完成17億元,同比下降19%。資質以上建筑業總產值64.4億元,同比增長20.2%。東風板塊優化升級,東風商用車動力新工廠、東風特種商用車有限公司、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、東風汽車底盤系統有限公司整合到位,東風、一汽戰略合作項目東風富奧泵業有限公司成立。地方工業強勁發展,新能源汽車產業園、高端裝備產業園、裝備路一號產業園建成,猛程、銀輪新工廠、華潤天舒等20余個先進制造項目投產。新增規模企業19個,6家企業納入全省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培育企業,汽車及零部件產業、智能裝備產業雙雙入選全省重點培育產業集群。
全區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32.3億元,同比增長12%。其中,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.1億元,同比增長115.9%;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4億元,同比增長31.6%;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45.1億元,同比增長2.2%。在建項目260個,新開工項目189個。京能熱電聯產一期建成投產,鋰諾新能源電池一期派克工廠主體完工,雙星東風4.0智能化工廠、東風專用零部件主體廠房啟動建設;市青少年戶外培訓基地、市殯儀服務中心完成場平,市廣電傳媒中心加快建設;綜合管廊張灣段全線貫通,四方山新綠道投入使用,陽光大道二期、風神大道三期基本完工,快速通道張灣段、火箭路、江蘇路延長線、京東路延長線、十堰客運換乘中心建設加速推進。高鐵站配套設施工程開工建設,昌升國際商貿城二期完工交房。四方匯順利營業,歡樂世界啟動建設。龍信國際汽車城開園運營。新增限上商貿企業16個。六大新經濟園區入駐市場主體400余個,新增銷售額5億元,帶動就業6000余人。一鍵通外貿服務平臺掛牌,完成出口額4000萬美元。阿里巴巴十堰汽車及零部件專業市場建成,入駐企業300個,成為鄂西北首創的“網上汽配城”。中潤普達中文語義識別產業化項目落戶,京東云十堰創新中心掛牌。
精準扶貧持續攻堅。選派71支工作隊定點幫扶,發動115個企業聯村幫建,全區貧困村、貧困戶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。區直單位“一把手”集中6個月脫產駐村,帶隊宣講政策、解決問題1015個。投資3.9億元,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470戶7639人。整合資金6980萬元,實施扶貧產業項目99個,發展特色產業基地200余公頃,打造產業脫貧示范村40個,其中發放以獎代補資金2300萬元。出臺就業創業激勵政策,籌資2100萬元,建成扶貧車間18個,幫助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4417人、靈活就業967人,綜合就業率92%。發放金融扶貧小額貸款1230戶2059.7萬元。實現貧困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生活全免費,資助貧困生3125人305萬元。投入678.41萬元,全面落實貧困人口“基本醫療+大病保險+醫療救助+補充保險”四位一體醫療保障政策,貧困戶住院醫療費、慢病門診費實際報銷比例分別為91.43%、94.44%。認定未納入五保低保的“三類”特困人員902人,發放兜底保障金170萬元?;I資7000萬元,落實“54321”補助政策,鼓勵農戶消危房、建新房、改舊房,徹底解決農村安全住房問題。投入1.33億元,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66處,鋪設管網337公里。升級改造農村低電壓、易遷安置點供電設施,行政村用電連通率100%。新建農村信號基站150處,通訊信號盲區基本消除,農村光纖寬帶覆蓋率100%。完成128個安置點1192盞路燈安裝。建改通村通組路100公里,新增城鄉公交線路12條,柏葉路一期通車,白石至大川改擴建完工,葉灣至方灘、西溝至葉大道路加快建設,城鄉半小時交通生活圈基本形成。
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個,專利授權516件。新經濟發展引導基金3000萬元,幫助企業爭取智能裝備產業基金4500萬元,提供助保貸1.3億元,武漢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0個。義務教育績效工資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,公辦教師與公務員享受同等待遇。出臺全面振興教育實施意見,推出嚴管教師隊伍、深化教育改革、提高教育質量“一攬子”措施,校風學風加快好轉,獲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,陽光小學入選湖北省中小學綜合實力100強。普惠性幼兒園比例提高至86%,適齡兒童入學率100%。車城高中、柳林中學新校區建成使用,市九中綜合樓、柏林中心幼兒園順利完工。衛生計生服務加快轉型,省級健康促進區創建有序推進,55個村衛生室達到“五化”標準,以藥養醫全面取消,村醫養老有效解決。文創產業協會成立,奇石文化產業園、新時代文化廣場建成,村級健身工程、“村村響”工程全覆蓋,黃龍古建筑群文物修繕完工,原創文藝作品《爭低?!啡雵谌龑煤彼囆g節展演。
全年民生支出99860萬元,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.2%,同比增長5.6%。城鎮新增就業3891人、再就業1715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.05%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0元,同比增長8.1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5元,同比增長9.2%;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26元,同比增長8.1%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續保率92%。社會救助提標擴面,發放資金3000余萬元,其中發放城鄉低保39553人次1206.31萬元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,醫療救助5769人次,發放救助金187.34萬元。臨時救助1143人次,發放臨時救助金30.14萬元。發放五保對象5094人次供養資金351.41萬元。發放孤兒救助149人次18.6萬元。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完善,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42張,民辦養老、醫養融合全市領先。發放高齡津貼5836人759.58萬元,辦理老年優待證1792張。發放殘疾人“兩項補貼”3592人387.3萬元,為全區1646名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代繳基本醫療保險29.628萬元。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3379人,發放補償金5961.77萬元。啟動農村殯葬管理改革,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。